题 目:核酸分子线路的应用和表征 报告人:李冰凌 研究员 时 间:2019年7月23日(周二)下午3点 地 点:JRS低调看直播仙林校区化学楼G211 邀请人:黄硕 教授 报告简介: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科学家们通过操控核酸链交换的动力学性质,突破性建立了核酸分子工程领域的新方向“无酶核酸分子线路”,证明单个或多个单链DNA输入存在下而引发的一系列并联或串联的连交换反应还可以达到线性或指数循环放大效果,且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蛋白质辅助。由于兼具特异性、放大性和智能性,近年来,我们集中探索和发掘了一系列核酸分子线路在分析领域的应用潜力。代表性成果是通过一系列设计、改良和优化,逐步建立起应用性较强的“宽温区”、“低背景”催化发卡自组装体系,使其能够作为“新一代”信号放大和传导元件,灵活地插入到生物传感器的各个环节,为愈加严苛的分析鉴定提供更灵敏、更特异、更智能或更普适等必要的技术指标。进而发展了更具实用性的“恒温扩增-核酸分子线路”联用技术;可灵活实现各种微生物病原基因的精准、实时、逻辑或多元诊断。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尝试利用固相纳米孔表征一系列核酸分子组装行为,期望通过探索纳米孔测量信号与“组装与否”,“组装动力学”,甚至“组装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免标记、免分离”的新型表征体系,从而在灵敏度和准确性上对现有方法(原子力、凝胶电泳和探针标记等)进行辅证、补充或修正。初步结果表明,固相纳米孔可以为线性组装混合物提供“类电泳,但更为灵敏”的测量结果,帮助确定混合物的“长度分布”和大致“折叠结构信息”,并有望用于“组装反应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这些具有放大功能的组装行被用做“增敏中转探针”和“特异性标签”,帮助固相纳米孔实现对原本低于其测量分辨率的小分子待测物进行均相、免修饰精准检测。 报告人简介: 李冰凌,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0年在长春应化所董绍俊课题组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5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Andrew Ellington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核酸分子工程、便携式分子诊断和纳米孔测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Chem. Sci.、Nucleic Acid Res.、Acc. Chem. Rev.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6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一届“分子诊断技术”专业学组委员;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生命与健康分析化学及技术创新团队”成员;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微纳结构界面调控及分析化学应用基础”项目成员。 |